當前位置:

“雙帶頭人”|電子所黨支部:打造基層戰斗堡壘


做好黨建“雙帶頭人” 打造堅實的基層戰斗堡壘

——記首批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所黨支部書記工作室

■記者 馮毓璇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文公布首批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建設名單,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所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入選。

這個結果,讓作為電子所黨支部書記工作室負責人、曾三次榮獲“校優秀黨支部書記”榮譽稱號的蘇洪濤嘴角泛起了笑容,他說道,“能獲批首批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對電子所黨支部來說既是榮譽,更是鞭策,要感謝支部全體黨員同志,也要感謝學校教師工作部的支持和幫助。”

這個曾在2006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6年獲得學校“先進黨支部”稱號的黨支部書記工作室,能夠突出重圍獲批入選,究竟蘊藏著怎樣的力量?

電子所黨支部合影

凝心聚力 支部建設呈亮點

如何能在這么多的黨支部書記工作室脫穎而出?電子所黨支部用實際行動給出答案。據悉,電子所黨支部現有黨員37 人,支委5人,黨員人數占教職工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支部黨員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的主要成員和重要支撐力量。

“我們黨支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校黨委、學院分黨委的領導下,堅決落實上級決議,在大是大非面前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科研工作創新和教學方法改進等方面始終走在前列”,蘇洪濤說道。

“人人爭先創優、勇于創新、團結奮進”正是現在電子所黨支部的真實寫照。為達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促進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的要求,電子所黨支部通過建立支部學習討論微信群、組織支部黨員赴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參觀學習以及“學習梁家河精神”讀書會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教育活動,形成“火爐效應”,使支部真正成為團結和凝聚師生的橋梁和紐帶。

黨委書記鄭曉靜參加電子所黨支部民主生活會擴大會

電子所黨支部赴照金革命根據地參觀學習

據了解,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保錚教授為代表的有多年黨齡的老黨員,無論是在組織生活還是在業務工作中,均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實際行動感染和教育年輕黨員,在形成有戰斗力的黨支部的同時,也形成了結構合理、業務能力過硬的科研團隊。2017年已有 2 名同志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們正在用實際行動向黨組織靠攏。

務實創新 業務黨建兩手抓

2008年蘇洪濤擔任了電子所黨支部書記,2016年支部換屆選舉繼續擔任電子所黨支部書記。“我是一名有23年黨齡的黨員,從碩士研究生開始一直在這里學習和工作,在中科院院士保錚教授和張守宏教授的指導下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正是在老一輩無私奉獻、刻苦鉆研和甘為人梯精神的激勵和鞭策下,我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蘇洪濤說道。

據悉,電子所在保錚院士為代表的老教師帶領下形成了梯隊結構合理、團結奮進的科研團隊,這種在長期科研教學過程中形成的穩定團隊以及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正是新時代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的具體體現和延伸。

“課程思政思想深深融入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導師不僅是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培養正確世界觀、價值觀的引路人。”近年來,電子所黨支部在科研團隊形成、科研平臺建設、人才培養以及科研成果產出等多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自2010 年以來,黨支部多次榮獲“校先進黨支部”榮譽稱號。

“黨支部充分發揮基礎組織保障作用,圍繞高水平科研平臺建設的核心工作,‘引’、‘育’并舉,吸引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加入團隊,推動科研團隊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在國際前沿有聲音,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在行業內有引領。嚴把人才引進政治關,為團隊健康發展、高層次人才培養、高水平研究成果產出保駕護航,這正是電子所黨支部能夠不斷取得新成績的核心所在”,電子所所長劉宏偉說道。

立德樹人 戰斗堡壘大夯實

“未來,通過三年建設,我們要使電子所黨支部成為一個適應新時代黨建要求、戰斗力強的黨的基層戰斗堡壘”,談到未來建設目標時,蘇洪濤說道。

據悉,電子所黨支部未來將采用分組學習與集中學習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參觀調研相結合,黨中央及上級文件學習與黨員先進模范事跡學習相結合,面對面交流與通過微信學習討論群交流相結合等多種形式,促進支部建設和黨員之間的交流。

每一位黨員將在日常教學科研工作中,嚴格用黨章規范自身行為,成為黨的教育政策的有力執行者和宣傳者,成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使每一位教師都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使支部成為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陣地,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

我們相信,正如蘇洪濤所言,“支部全體黨員將會以此為契機,按照‘雙帶頭人’教工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建設要求,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成為黨團結和聯系廣大教師的橋梁紐帶,這樣,才能實現以基層黨建促進業務工作,以業務工作帶動團隊發展,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馮毓璇